rmb

元旦假期和几位朋友咖啡,聊到了 e-CNY (法定数字货币)。

做研究的朋友调侃,似乎制定规则的妈妈和机构们越关注这个事情,我们知道得就越少。

他推荐我去读 Mark Williams 的一篇深度评论。似乎能有一知半解。就算不到半解,至少能读到不同的观点。

于是,趁假期的几天,William的26页深度,我先干为敬。

这篇作为读后感的一些观点。作为笔记,也作为分享。

一、货币数字化过程中,银行扮演什么角色?

从一张纸币到手机里的一串数字,这是数字化的第一步。无论街头买饼老板用支付宝扫码,还是妈妈拼夕夕的微信支付,这是平民能接触到的数字化。

然而,真正的货币数字化,无论是e-CNY,FedCoin 还是 BritCoin,比这个有趣多,而且意义要重大得多。

钱是一张借条,是各国央行发行的借条。

这张借条可以是一张纸,也就是我们手上握的钱。也可以是一串数字,也就是在提款机屏幕上按了【余额查询】后看到的那串,或是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看到那串。

这些钱一般都存在银行里。当钱在银行里的时候,我们得盯着这家银行。因为那是我们“借给“银行的钱。把钱存在中国银行,包商银行,从分享的角度,还是不同的。

当我们把钱从提款机里拿出来的那一刻,我们的这100元跟这家银行就没有关系了。

这100块钱现金,是我们跟央行关系。

因为,这100元上面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。我们认这个伟大的祖国,还有祖国发行货币的人民银行。

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,我们拿着货币出去买猪肉,肉店老板才认我们。

我们拿这张货币去俄罗斯买石油,他们应该也是认的。或是到巴基斯坦买烧饼,那就绝对是认的。

整理一下思路:央行印100元的纸币,给我们用。央行是国家的,国家强大,我们100元就强大。但是我们的很多张100元不可能随时带在身上,或是放在家里的床垫底下。所以我们存放在银行那里。

央行是发货币的。银行是我们信得过他们,暂时把钱放在他们那里的。而且不是每个银行都靠的住。中国银行和包商银行,你会更愿意放在哪家银行?

但是如果央行发的不是纸币,而是100元的数字货币。

这100元的 e-CNY 直接跟我的身份证和手机联系起来。

那时候……银行的角色是……?

二、银行赚钱的门道

从最简化的概念开始去理解,银行赚钱基于一个假设:大家不需要同时用钱。

假设我们每个人存100元到银行。为了银行系统的安全起见,央行会要求银行把这100元中的12.5元放到中央银行那边。剩下的,银行放贷给企业也行,通过金融市场去赚钱也行,总之就是银行可以相对自由支配的。

所以如果张三存100元,然后又在同一家银行申请房贷买房,那么大概率就是自己跟自己借钱。

而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,就是银行赚的。

这种赚钱方式,就是基于“大家都不会同时把100块钱拿出来”的假设,才可以用大家储存的“闲钱”去赚钱。

三、然而……

在数字化货币的场景中,如果央行发行的货币直接到你我的手机电子钱包里,那么银行的存在不就进一步尴尬化了?

这,应该是没有任何一家央行或是商业银行想看到的。

四、所以数字人民币这副牌该怎么打?

Digital RMB

很容易。毕竟国家是一个主权。

如果让数字货币的发展由市场来决定,那么大概率会成为玻璃上的苍蝇 – 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没有的。

但是这副牌不一定要由市场来决定。

主权可以将货币发布权交付给商业银行。比如银行A发行的数字货币,央行来认可。

类似港币,由汇丰、渣打和中行三家商业银行来发。发多少由美元来抵押,存在香港金管局(HKMA)。

进一步去发挥想象。如果公务员的工资和交税的货币,也只能由数字货币来完成。

就像当年印度的莫迪推行新纸币一样。一夜之间,政府不认500卢比与1000卢比,让公民把纸质货币存入银行,不然就作废。在短时间内,黑钱和偷税漏税的钱,如果不敢进入银行系统,那么就永远变成一张纸吧。

主权,有主权的出牌方式。

五、路漫漫

听说冬运会将会成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发动时间。这是听说。

一带一路的货币,会是人民币,更会是数字人民币。

只是具体的方式,我们还得慢慢推敲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,我们应该会走在欧元和美元前面。至少,技术上绝对是。

Updated: